人間煙火氣——什剎海(上)
提起“里九外七皇城四”的北京城最具“北京味道”的地界兒,原外城老百姓首先想起來的大概是前門大街,而對于內城的百姓來說,什剎??峙戮褪遣欢x了。北京人對于這里的親切感,來源于這里的一片水域。西苑三海的南海,中海,北海原來都給圈到皇宮里了,所以只有這片水域可以供老百姓消遣玩耍。老百姓夏天到這里乘涼游泳,冬天到這里滑冰,這些都成為了平淡生活中人們最期待的游樂項目。
什剎海名字的由來似乎一直沒個定論。民間最常見的就是說原來沿著什剎海水面周圍建有十座寺廟。這個說法倒是有個記載。在鴉兒胡同里有個寺廟叫廣化寺,其大雄寶殿的臺階底下,有一塊石碑,上面有一行文字記載,說當年環繞海子有十座古剎,所以這里得名什剎海。
第二種說法是個老北京的傳說。據說當年明成祖朱棣修建北京城需要錢,打聽來打聽去找到一個姓沈,叫沈萬三的人。但是成祖誤會了,以為這個沈萬三就是當年朱元璋手下的財主沈萬三呢,其實這位就一個窮人、是一乞丐。但是皇上就認準了他有錢,非管他要錢。他為了保命沒轍啊,就帶著一幫兵丁在城里瞎轉悠,轉到了什剎海這塊地方,當年這個地方沒有水還是陸地,他實在是沒轍了,反正也是死,瞎說吧,用手一指說你們挖吧,這底下有銀子。別說,還真挖出了十窖銀子,也挖出一個大坑,天長日久下雨積水,這里就成了一個海子。因為挖出過十窖銀子,人們就管這海子叫十窖海,叫著叫著走了音,就叫成了什剎海。
第三種說法,就是當年這個地方有一座寺院,就叫什剎海寺。寺院名氣大,所以門前這片海就叫做什剎海了。
今天,讓我們一起轉轉什剎海。下了地鐵什剎海站,過馬路,讓我們先去拜拜火神。祝我們一年都紅紅火火。
流光溢彩的火神廟位于京城的龍脈之上,矗立在風景如畫的什剎海之畔。始建于唐朝的632年,那時候稱火德真君廟。之后元、明、清,歷代都有重修的記錄。廟內有殿宇樓閣三重,早年供奉火神、關帝和玉皇。
拜完了火神廟,一大塊水域映入眼簾。這就是著名的什剎海啦。
什剎海由前海、后海、西海三塊水面組成,為了與北海、中海、南海"前三海"區別,被稱作"后三海"。后三海東起地安門外大街,西至新街口大街,南起平安大街,北至北二環,總面積146.7公頃,其中水域面積34公頃,綠地面積11.5公頃。這是北京城內700年以前元大都時期的古老水域。
后三海是13世紀元大都規劃設計的基本項目之一,許多建筑年代久遠,具有北京傳統建筑的典型特征。如金絲套地區的大小金絲胡同,南、北官方胡同和鴉兒胡同、白米斜街、煙袋斜街、南鑼鼓巷等。什剎海一帶,有40余處文物保護單位。據說,后三海的水域連著故宮的龍脈,從古到今都是風水寶地。所以,歷代的高僧們在這里修建寺廟,而王公大臣們則在岸邊選址筑府造園,名人們也紛紛遷居湖畔。兩岸掩映不少的王府和歷代名人故居,有恭親王府、醇親王府、宋慶齡故居、郭沫若故居,什剎海邊的柳蔭街還曾住過十大元帥中的八位。
什剎海周邊從元代起就是大都城繁華商業區。它在當時是漕運的終點,被稱為"北京古海港"。那時沿岸處處是酒樓歌臺、商肆作坊。近年來,這里更成為最有北京味兒的地方之一,很多京味兒電視、電影里都經常出現它的鏡頭,比如《血色浪漫》、《夢開始的地方》、《老炮兒》等等。
現在的什剎海還因為“酒吧一條街”而被年輕人向往。和三里屯酒吧主打的流行和時尚相比,這里因為臨近古老的四合院和后海,更多了一絲浪漫情調。除了酒吧,什剎海也不缺知名的老字號餐廳。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烤肉季餐廳。
北京人有個說法,叫做吃烤肉必去“南宛北季”,這里說的“北季”就是位于什剎海的后海邊兒上的烤肉季。以烤羊肉著稱。
烤肉季創建于清道光年間的1848年,烤羊肉薄厚均勻,入口不膻不膩。除了烤羊肉,著名菜肴還有手抓羊肉、炸羊尾、杏干肉、炒甘肅雞、扒三白等。設有鐵炙子,下面燃旺著松塔松柴,氣味芳香??救饧究救庀泔h百年,制作十分講究。來烤肉季吃飯的名人可是不少,老舍、梅蘭芳、馬連良等先生都曾在這里用餐,溥心畬先生還曾為季氏烤肉題寫了“蓮池別墅”的匾額。
過去,在烤肉季吃烤肉分為文吃和武吃。武吃就是大家站著圍在鐵板前,把腌好的肉自烤自吃,肉的老嫩、味道都由自己掌握??救庥玫目曜右埠推綍r用的不一樣,用的是二尺長的六道木竹筷。武吃的姿勢也有講究,一腳踏在長板凳上,一腳踩地,一手托佐料碗,一手拿長竹筷。愛喝酒的,還得再來上兩口白酒??梢韵胂?,在當年老北京的烤肉館內,食客圍著爐邊或站或坐,吃著烤肉喝著酒,還有黃瓜條、牛舌餅作搭配,有時還會點上一盤沾著臭豆腐的炸饅頭片,飯館內此起彼伏的京腔京韻、京片子,儼然一幅北京四九城的熱鬧生活圖景。文吃顧名思義,就是文雅的吃法,讓后廚烤好后,再由服務員送上餐桌?,F在吃烤肉,就只剩下文吃這一種選擇了。
沿著烤肉季前面的路走幾步就上了銀錠橋。銀錠橋是什剎海前海和后海之間水道上的一座石拱橋,長12米、寬7米、高8米、跨徑5米。整座橋由漢白玉大理石砌成,體白如銀,由于橋身中間大兩頭細,看上去就像一只倒扣過來的大元寶,古時老百姓又管元寶叫做“錠”,所以得名“銀錠橋”。銀錠橋詳細的初建年代已無從考證,但從其所處的地理位置上分析,可能是元代修建的。如今的橋是1984與2011年重建的,1989年被公布為西城區文物保護單位,1999年后銀錠橋橋頭東南處立起了一塊由楊萱庭書寫的“銀錠觀山”四字的巨石,成為游客打卡的網紅之地。
關于銀錠橋民間有一個“三絕”的說法,除了剛才介紹的“品嘗烤肉”,還有“眺望西山”和“觀賞荷花”。天氣好的時候,站在橋上向西觀望,可以看到西山,這個就是“銀錠觀山”。而到了夏天荷花盛開之際,漫步堤岸,可以欣賞夏荷之美。
關于銀錠橋還有一個民間小故事:相傳清宣統年間,攝政王載灃住在后海北沿醇親王府,銀錠橋是他每天進宮的必經之路。1910年3月31日,汪精衛在銀錠橋下埋藏炸彈,想要謀刺載灃,因謀刺行蹤被發覺而最終失敗。
我們今天的旅程,就先結束在銀錠橋,下次我們再繼續聊聊什剎海其他有趣的地方又發生了哪些趣事。